9月28日至9月30日,在工业训练中心党总支书记吴翔胜的带领下,丁历光、刘自范、韩明新、王文胜等一行六人对西南科技大学、四川大学、成都电子科技学院三个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进行了调研,其中西南科技大学是本次调研的重点学校,其教学运行有以下几个特点:
一、分层次教学 西南科技大学把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课程和其它理论课程等同对待,由教务处统一安排,并把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,分三阶段进行。
第一层次:工程认识
工程认识课包括五个教学单元,主要有机械结构认识,制造技术认识,控制技术认识,工程管理认识,环境保护。工程认识课程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,实行分散式教学。教学目的是普及基本工程知识,初步建立工程概念,激发兴趣和好奇心。教学模式:观察教学模型及实物,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拆装训练,开展社会实践调查,进行课堂讨论,参观生产现场,体验工程氛围。
第二层次:工程训练
工程实践课程是针对二、三年级学生开设。针对全校各专业的特点,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必选和任选教学单元,教学组织柔性化。通过网上选课系统实现“预约式”教学,促进“个性化”人才培养。 工程实践课程主要有制造技术,电子技术,物流技术,污水处理及控制技术。
教学目的是学习工艺知识;掌握操作技能;体验工程过程;增强工程实践能力;培养创新意识;提高综合素质。
教学模式:实训
第三层次:综合创新训练
工程综合课是针对大学三、四年级的学生开设。教学内容工程化、模块化。
综合创新训练有自主创新模块;典型机电产品,反求工程模块;智能化控制系统创新模块;电子信息创新模块;建材生产工艺及设备创新模块;水处理及污染控制创新模块等。
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潜能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;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;增强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;熟悉和掌握项目研发程序,体验产品研发过程。
教学模式:通过学生主体、教师主导,在师生团队中开展,通过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,鼓励学生跨学科、跨专业自主选题,或与教师科研项目结合,逐步完成产品(项目)研发全过程,达到“自我体验、自主学习、自由创造”的目的。
二、分散式、模块化、开放式的教学模式
中心实习、实训实行预约制。工训中心把实训项目和时间安排在网上公布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预约,有专人负责运行管理。实习时间由学生自己安排,来实习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院系、不同专业、不同班级。
中心将实习划分为若干个实验项目,并给出每个项目的学分,每个实验项目三个小时,学生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自主选择训练项目,做到从项目选择到训练时间安排全面向学生开放。中心除按教学计划组织训练外,还向各院、团委和大学生科协开放,合作组织训练。真正实现时间开放、内容开放、资源开放。
三、注重创新
有专门的机构——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;
有专项经费——学校针对大学生创新、学科竞赛等活动(CCTV机器人大赛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活动)下拨专项资金;
有场地、有仪器设备——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设有十几个不同的功能实验室,实验室内备有充足的仪器设备,学生通过预约可在相应的实验室进行设计和实验。
有辅导老师、有课程——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中心为基地配备了高水平的辅导教师(教师编制),并开设有创新课程共学生选修。
在前两个层次的实践环节中由学生自愿报名不分学科和专业,人数约二三百人,然后进行层层筛选,到三、四年级时只剩下几个团队二三十人。研究项目有自拟项目、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比赛项目。
四、教学的日常运行
学生实训以12人为一组,配备一名指导老师,各工种皆如此。由于机床数量有限,一般2~3人一台机床,现场不讲理论课,只进行示范操作。中心有机房和多媒体教室
五、数控教学的组织 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模块供学生选修,线切割模块、数控铣模块、数控车模块,各模块的重点是基本的手工编程。针对不同专业又提出不同的要求,如机类专业要进行自动编程、模拟加工和实际加工的训练。